复利复利复利-复利计算器让你见证复利的威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27|回复: 0

调研北京养蜂第一大区:蜂农年龄普遍偏高,现代蜂业吸引人才回流 ...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251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465
发表于 2023-5-22 06: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标题:调研北京养蜂第一大区:蜂农年龄普遍偏高,现代蜂业吸引人才回流
                          开箱、割脾、消毒、加脾、饲喂,凌晨六点到中午十二点的温差有十几摄氏度,年过花甲的蜂农们,终日穿着一件单薄的长袖衣服,为养壮蜂群做准备。因坐拥华北最大水库,北京密云生态环境优越,对种植畜牧、工业发展等有严格要求,养蜂产业成为机遇。
密云区目前是“北京市养蜂第一大区”,是300年养蜂史的“天然蜂场”。这里生活着12.35万群蜂群,占北京市蜂群总量的51.5%,其蜂蜜品质屡获国家级金奖。这两年,密云区成立了专业合作社联社,还为种植户和养蜂户搭建了授粉服务平台。在政府和企业推动下,集种业、养殖、深加工、授粉、旅游等为一体的养蜂产业链日臻成熟,以蜜蜂为主题的民宿在山河之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要让密云蜂蜜等国内优质蜂蜜发展壮大,不仅需要品牌的经营建设,更需要青年人才的注入和社会力量对全民科普工作的推动。

5月9日,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崖壁上的蜂箱。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普遍超过60岁的养蜂人
5月10日,中午太阳直射地面,密云太师屯镇圣母山一处山坡上,蜂群乱舞,戴着面纱的蜂农李得山俯身检查蜂脾,额上的汗珠,从老花镜镜片上滑过。一百多个蓝色箱子两两摞放在一起,在阳光下反射出颜料光泽。
他57岁了,从2015年开始养西方蜜蜂,近五年每年会扩增两三群,同时家里另外种了玉米、板栗。但对他来说,种植业所带来的收入不如养蜂挣得多,养一百群蜂,每年最少能有纯收入三万元,但种玉米,不算时间成本,每亩地刨除农资投入,净利润只有三四百元。他下定决心踏进养蜂行业后,就加入了京纯养蜂专业合作社学技术。目前,他是合作社里最年轻的一批蜂农了。
在中华蜂蜂农群体中也同样存在从业人员老龄化现象。北京蜜芝耘养蜂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一姐说,位于密云区冯家峪镇的北京蜜芝耘养蜂专业合作社,目前有200余个社员,年龄普遍在60岁到70岁之间,最年轻的蜂农,是50岁了,年龄最大的快80岁了。冯家峪镇北栅子村村民张兴全,从2015年的20群中华蜂开始养起,发展到2022年的300来群,这让他的年收入增加了十几万元,而且成为了村里蜂农们的技术带头人。

太师屯镇,忙碌的蜂农。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农户们一开始投入养蜂,是因为养蜂相比于传统种植业回报高。张兴全一家三口人两亩地,原先靠种玉米、打零工,一年总收入1万多元,自从2015年进入养蜂行业后,他的收入才明显增多起来。张兴全的成功,吸引了与他年龄相仿的村民加入到养蜂行业中去。
“再过五年、十年,谁来接现在蜂农们的班?”66岁的崔世贵是北京蜜芝耘养蜂专业合作社的技术指导员,他对蜂农群体不断后移的平均年龄线尤为焦虑。罗其花是密云区园林绿化局蜂业管理站高级工程师,是北京养蜂产业唯一的女博士,在她2014年的一篇调研报告中,密云区蜂农平均年龄是57岁。但如今,60岁的张兴全已经是村里年龄较小的蜂农了。

北京市密云区园林绿化局,“80后”养蜂博士罗其花正在办公。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在今年5月初,张兴全卖掉了60来箱蜜蜂。5月13日早上五点,他便骑着电动车出门去四个蜂场检查蜂脾。“太累了,我感觉自己顾不来300箱蜂了,所以计划今年养殖规模控制在250箱以内。”他说,最近经常弯腰开箱查蜂,一到下午腰疼得不行。
据罗其花观察,乡村养蜂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后续乏人的问题,有养蜂行业收入增长比较缓慢的因素,蜂产品价格多年未变,而其他生活资料的物价却伴随经济增长水涨船高,也有养蜂生产受蜜源、天气的影响,产量与效益不稳定的原因,这会让追求收入稳定的人不愿意涉足养蜂行业。
“养蜂行业比较辛苦,技术性强、生活单调枯燥,再加之收入不稳定,很多年轻人不愿养蜂。目前密云区内养蜂场基本以家庭结构为主,规模还是偏小,一个农户养殖100来群蜂,就算多的了。而世界上一些国家,一户家庭就能养殖上千群蜂。我们的规模化程度还差得很远。”她说,随着蜂产业不断发展,品牌推介、数字养蜂等附加产业,将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回乡从事养蜂工作。
联合经营“密云蜂业”品牌
5月,燕山山脉万木葱茏,密云水库周边的道路、河流旁,树木花卉层叠交错。傍晚时分,温润的空气将树和花的香气蔓延到每条村巷镇道。在冯家峪镇西口外村进村的公路旁,小木亭子里坐着游客和村里老人聊天,他们将视线投向不远处的一座立在蜂脾模型之中的古人雕像。

冯家峪镇,中华养蜂鼻祖姜岐的塑像。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姜岐,东汉时期蜂农,是有文献记载的中华蜜蜂第一位养殖者,被后人称为中国养蜂鼻祖。”66岁的蜂农林海全看着雕像基座上的字,向外来游客介绍。在南边60公里之外的京密路一处路口,有两只巨大的黄色蜜蜂模型,微微向前倾斜,立在两个10吨大型蜂蜜桶上,仿佛随时会飞到过路车辆上。
密云区有以科普蜜蜂知识为主的博物馆、科普基地和公园,这可以作为推广密云蜂蜜品牌的实体载体。除此之外,以蜂为主题的民宿也开始出现,在太师屯镇白龙潭新村,两座独栋结构三层小楼正在进行最后装修工作,里面有关于蜜蜂的模型和墙壁彩绘。
密云区有26个蜂业专业合作社,各家合作社一度只专注自家的品牌传播,没有形成抱团优势,存在“小而杂”的情况。为了打响“密云蜂业”整体性区域品牌,2022年10月,密云区联合区内合作社,成立了密云蜂产业联合社。
“区农业农村局牵头成立联合社,我们一方面是为了打造区域品牌,让密云蜜蜂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更加知名。另一方面,我们也是为了严格把关产品质量,保护密云蜂业品牌美誉度。我们在进一步完善已经建立起的产品标准,讲好自己的故事。”罗其花说,目前在北京市和密云区政府的支持下,密云区在着手举办一些大型国际国内的蜂业大会和文化节活动,比如通过举办万人品蜜活动,让本地外地的市民都参与其中,在大范围内形成口碑传播。
罗其花介绍,密云荆条蜂蜜是2008年奥运会指定原料蜜,2016年被国家质检总局认证为“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2019年获国际蜂联铜奖,2020年获全国金奖。2021年密云荆条蜜还被纳入了中国真实蜂蜜核磁图谱库,为全国真实蜂蜜检测提供了标准。2022年,密云区建立起超出国际标准的蜂产品生产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2023年,密云区启动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申报工作,目前处于收集、递交材料阶段。

不同类型的密云蜂蜜。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赵一姐近年来在呼吁基于科普中华蜂为目的的付费认养模式,即企业或者个人在支付一定资金成本后,便可认养一些中华蜂,既可以亲身走进蜂场,体验蜂蜜生产和加工,也可以通过数字平台,远程监视蜜蜂生存状态。
罗其花也认为,要培育市场,仅做好区域品牌推广工作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向市民做好科普工作。她说,实际上,很少有人知道,销售蜂产品仅仅是农业收入的一小部分,蜜蜂最大的贡献是为作物和果蔬授粉;据欧盟统计,蜜蜂在农畜牧业价值评估中的重要性程度,居牛和猪之后,而高于鸡;对于密云区来说,按照农业农村部官方的保守估计方法,蜜蜂促进密云区内的农作物和果蔬增产的经济价值至少为8.5亿元。
北京市近年来将关于蜜蜂的科普工作,从城市街道延伸到学生课堂。密云区有多个蜂业基地是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蜜蜂大世界文化产业园便是其中之一,每年有数万名学生参观。从事文旅行业近20年的唐静,今年年初成为蜜蜂大世界文化产业园的讲解员,她从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中感受到,新一代人对蜜蜂的认识程度明显提高不少。
多产业链条吸引人才回流
5月12日,午后的阳光照进科普馆里的大厅中,唐静在向游客讲解蜜蜂养殖过程。她今年40岁,家住在附近的高岭镇瑶亭村,2006年毕业于河北一所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在今年年初,她从市区一家文旅公司回到家乡附近的蜜蜂产业园工作。

蜜蜂大世界。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占地650平方米的蜜蜂大世界文化产业园科普馆,是北京最大的蜜蜂主题的科普展馆,展馆以实物、文字、动画、标本模型、互动投影、互动体验,并结合声、光、电灯等特效展示蜜蜂科普文化知识。科普馆里有制作冰激凌、蜂皂的机器,还有手动式摇蜜机,可以供游客们做手工。在正常游客接待年份,科普馆的旅游产值可以每年创收200万余元。
“我们这边产业链条比较全,既有养殖业,也有加工生产线和旅游产品。这样能吸引一些高学历人群回乡。”她向记者透露,一个今年将应届毕业的大学生有意向来产业园工作,从事品牌运营和文旅产品打造等工作。

蜜蜂大世界的包装车间,正在忙碌的工人。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吸引人才回流农村,是中国政府和企业近些年在极力推动的事。赵一姐认为,未来“数字蜂场”是方向,目前她负责的合作社,在探索数字化智能养蜂模式。蜂农在手机上,可以随时看到蜂箱的温度、湿度、重量等数据,并准确掌握蜂群状况。“我觉得,当养蜂不再是一个很繁琐的活儿,而且能挣到钱,是能吸引年轻人参与的。”她说。
蜂农李得山发现村里养蜂户这两年仍是增多的趋势,他在去年冬季,通过合作社渠道,给一家草莓大棚做授粉,挣了一千来块钱。“就相当于,我们把蜜蜂有偿地借给搞蔬果大棚的农户一段时间,他们开车将蜜蜂接走再送回来。整个过程,我们无需操心。”他说。
在2022年冬季至2023年春季,密云区成立了蜂产业蜜蜂授粉专业服务队,并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支持下,成功开发了蜂授粉管理服务平台。种植主体可以通过蜂授粉管理服务平台提出授粉服务需求,自主通过蜂授粉管理服务平台从供应商目录内选择授粉服务商。授粉服务商就是养蜂合作社。
据密云区园林绿化局蜂业站介绍,蜂产业蜜蜂授粉专业服务队已经为密云区的400多户种植户开展了授粉服务,推广作物面积近5000亩,推广授粉蜂4000多群,新增授粉蜂收入160万元,这提高了种植户购买蜂授粉服务的积极性,同时带动了草莓和番茄等果蔬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罗其花说,蜜蜂授粉要比人工授粉的授粉率更高,授粉也更均匀,最重要的是,蜜蜂授粉可以改善果菜品质,降低畸形果和空洞果的比率;对于养蜂户来说,蜜蜂授粉可以额外增加他们的收入,使得蜂产业链条更完善了。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赵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复利复利复利 ( 渝ICP备18005324号-3 )

GMT+8, 2024-11-17 07:45 , Processed in 0.06601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