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利复利复利-复利计算器让你见证复利的威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34|回复: 0

复旦教授将学生作业出版成书:上海十九棉百年工房口述史 ...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251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465
发表于 2023-6-17 23: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时我跟学生讲,我希望把我们的作业变成一本书。可能很多同学对我的话将信将疑。我还说了,希望这本书100年以后还有人读,还有价值——对此,我是有一点信心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在介绍新书《平凉路2767弄》时说。
师生在书上签名留念。本文 图片均为 复旦大学 供图

昨天(6月16日)下午,在“都市考古与民间记忆——《平凉路2767弄》出版暨学术研讨会”上,校内外专家学者、口述史受访“居民”、师生代表齐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当天上午参加完毕业典礼的12位新闻学院本科生,则收获一份特殊的“毕业礼物”:两年前的课程作业成为新书出版了。
《平凉路2767弄》由张力奋主编,项目组包括导师、12名新闻学院本科生与2名助教。本书调查并记录了上海第十九棉纺织厂工房区百年史,以历史档案与15位居民口述史,还原了建筑类型、居住空间、社区与日常行为的历史演变,为上海地方史与上海城市记忆、留下较完整的记录。
致上海:镌刻百年里弄的历史记忆
两年前,2021年8月的一天,冒着炎夏暑热,张力奋初次踏入位于上海杨浦区定海路街道的平凉路2767弄。这里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杨树浦的心脏地带,曾属英美公共租界。作为1921年日本纺织企业为纱厂配套修建的职工宿舍,该里弄社区已存世百年,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十九棉职工宿舍区。
初见平凉路2767弄,张力奋观察到这里建筑风格与众不同。自成一体的社区,集聚英式别墅、日式排屋、中式弄堂新里及平房等,日企时代严格按照厂内职务等级,厂长、工程师、职员、高级技工、保修工、纺织女工等阶层划块居住。他看到里弄墙上贴了一些告示,居民们忙碌中有些不安和焦虑。就在那个秋天,作为上海老区改造项目,该社区居民将全部搬迁,百年里弄社区将改造重建。
张力奋摄于平凉路2767弄。

“我很高兴,田野调查找到了一个几近完美的‘都市现场’!”张力奋走遍整个里弄,汗流浃背而喜不自胜。他将于2021秋季学期开课的“都市、田野调查与记录”,恰好与平凉路2767弄的动迁过程重合。“我对田野现场设置了以下条件:位于杨浦,邻近复旦校园,便利师生往返;具有百年上下的社区历史,三至四代人的记忆;曾是上海租界一部分,有厚重历史记忆;正经历结构性重大变迁(如拆迁),便于实时介入现场并记录。”
初秋9月,张力奋带着选修课12位同学与2位助教,在平凉路2767弄开始田野调查的第一课。学生们打量着这个里弄的一切,好奇的同时又有些迷茫。课后,张力奋在课程群里发了一长串文字:“下一步,需要我们沉下去,保持好奇心与冲动,发现与聚焦个体、家庭以及邻里,挖掘与保存他们的记忆,特别是人与生存空间的关系。简言之,十九棉职弄的百年变迁:建筑的、空间的、社区的、个体的。”
从一学期到之后的一年半里,师生对15位平凉路2767弄的居民,以及一位长期从事定海路街道旧区改造的负责人展开深入访谈。访谈对象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54岁,通过他们的口述史还原,全面、系统、翔实地梳理小区的百年历史,包括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社区管理情况等,尤其是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
在关注居民、建筑之外,学生欧柯男还从细微处入手,着眼植物花卉并完成了《十九棉植物志》。“对于十九棉来讲,厚重历史记忆带来的,不只是人文的回顾,还有自然的生长。例如原十九棉厂厂长住宅旁一棵硕大的银杏古树,历经80年风雨飘摇,见证了上海跌宕起伏的历史变迁,从羸弱的小树苗到参天大树,周遭人事更迭,自身守望其中。”
四个月后,冬日的圣诞夜,课程正式结束。师生们眼前的平凉路2767弄已经人影渐稀,而这一上海百年社区的人文历史,永远留存在鲜活的文字与影像之中。结课及小区改造后的一年半,翻开这本34万字、数百张照片构成的书的扉页,三个字映入眼帘——“致上海”。
从一门课到一本书
“临近毕业,和同学谈起本科四年最值得上的课程,我的首选就是这门‘都市、田野调查与记录’。”学生钟佳琳在“田野手记”中写道。
2020年初,张力奋开始设计“都市、田野调查与记录”这门跨界/跨学科的课程,“觉得好玩,想试一试”。在这门课中,运用新闻学综合训练、社会学及人类学等研究方法,聚焦一个有历史的老社区,开展田野调查,记录它的发源、人群、阶层、生存空间与日常生活的演变。
新闻是历史的底稿,新闻即记录,新闻事关记忆,新闻关注“微社会结构”。秉持着这样的观点,张力奋的这门新闻学院乃至整个复旦前所未有的“高学分”小班选修课,在校方大力支持下,课程大纲渐具雏形,首个“田野标本”落户平凉路2767弄,12位本科生成为“尝鲜者”。
“这门课需要付出,训练强度大,会很累,需耗费大量智力与体力,折磨人。”第一堂课上,张力奋“丑话在先”。随后,课程以“抓阄”从候选名单中随机确定口述史采访对象,保护所有访谈人的隐私,尊重受访者意愿,口述史文本经被访人书面授权同意。
除了每人独立完成一篇“口述史”,学生们还必须成为“档案大事记组”“街拍影像组”“建筑、空间组”“老照片、实物组”四个专门小组中的一员,深入田野调查。他们之中四分之三非上海本地人,克服方言障碍,逐渐走出“悬浮的上海”,关注“下只角”,切入上海微观的风土人情;尊重普通人和民间记忆,与小区居民交朋友,逐渐了解一个家庭的生命史,田野调查后仍保持着友谊。他们逐渐发现观察和研究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并相信专业和训练的力量。
“结课那天,学生开始意识到他们的努力与承受的训练正逐渐变为一种专业本能与直觉,这正是陈望道先生为新闻学院所立系训‘好学力行’的应有之义。”
师生最后一课合影。

每一份口述史,从初次接触被访人到彼此熟悉、采访、再访、整理完稿、写作、核实、再修改补充,平均要用30小时,相当于一门基础课程全学期的教学时间。每位同学都独立完成了7千到1万字的口述史,部分同学访谈实录超过10万字。
希望举办一个展览
新书出版,张力奋在过去一年间,为了完善新书与口述史的阶层样本,他补做了三个口述史,留下动迁后的影像记录,反复前来,寻访察看。
“我总跟学生说,田野、考古,其实都像是在觅宝。在废弃的日常用品之中寻宝,抹去蒙尘、污垢,为历史、为记忆。”这一趟寻宝不虚此行,张力奋搜集到20多件“好东西”,如果不是因为几近中暑,他或许会拾得更多。一捆绒线织针、一位老人的病历卡,墓穴存放证,一叠老照片、数幅水彩静物、一位老人的炭精素描、玩偶。部分宝贝,他带到了3天后的研讨会现场展示,观者皆赞叹不已。
张力奋希望找到这些物品的主人,也希望为平凉路2767弄的历史遗迹举办一个展览。“如果几年后建成的新小区,有一个居民文化中心,我们可在那里办个展,寻觅它们的主人。”
就像泰坦尼克号的钟表停在了沉没的那一刻,张力奋观察到平凉路2767弄很多人家的挂历也留在了他们搬迁的一天。他看到一些人家的彩纸玻璃,感慨他们的艺术品位;看到一面墙上的“莫生气 不骂人”六个字,觉得生动而有趣。他把这些都拍照发在朋友圈里,或许也因为难以随手“拾走”。
新近得知,十九棉社区中的英式别墅、日式排屋及部分平房将因遗迹保护而幸存,张力奋颇感欣慰。“记忆需要载体,人、物、建筑、大自然都如此。我们应感谢历史遗迹,即便破败,石砖的缝隙里仍会爆出记忆之芽,让人类的记忆继续生长。”
《平凉路2767弄》的后记中,张力奋谈及对平凉路田野调查一直关注的父亲张锡康。父亲曾工作的区政府离里弄很近,对杨树浦念兹在兹。“去年底,老爸去世,享年九十。原本后记已写就,脑子突然一闪,觉得老爸在跟前,就补上一段。如同平凉路2767弄,只要记忆与念想在,他就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复利复利复利 ( 渝ICP备18005324号-3 )

GMT+8, 2024-11-16 07:34 , Processed in 0.05052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